人的情緒來自想法,它是思維方式在一個人身上的投射。
看問題的思維方式不對,就會產生錯誤認知,從而做出不當應對。
很多時候,只有先轉變處理事情的思維,才能順利地解決問題、改變現(xiàn)狀。
柏拉圖說:“決定一個人心情的,不在于環(huán)境,而在于心境?!?/span>
現(xiàn)實生活中,每個人都在負重前行,只是有的人步履輕盈,有的人腳步沉重。
一個人的階段性崩潰,并非是因為無常的外在事物,而是因為難以自控的內在情緒。
這些情緒讓我們身心俱疲,久而久之,原本只是雞毛蒜皮的小事,在消極能量的積累下,成了“壓垮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”。
曾看過一句話:
“對你傷害最大的,不是別人插在你身上的刀,而是你經常會把那刀拔出來看一看,然后很生氣地插回去?!?/span>
情緒過載所帶來的痛苦,會時時刻刻折磨著我們。
一味與情緒較勁,只會不斷地自我消耗;
困于自己的執(zhí)念,只會在泥沼中越陷越深。
如此,則于人無益、于己不利、于事無補。
遇到難事,掌握“上游思維”
“上游思維”是指,遇到難題,不要盲目去干,應該把眼光投向上游,追根溯源才能根治問題。
現(xiàn)實中的我們,總習慣把精力用來應付不斷出現(xiàn)的問題上,結果耗費了大量時間,問題還是層出不窮。
愛因斯坦說:
“如果我有1小時來解決問題,我會花55分鐘思考問題,再用5分鐘思考解決方案?!?/span>
當你站在更高維度,從全局考慮,抓住事情的根源與本質,問題就會迎刃而解。
遇到急事,拒絕“災難思維”
聽過一句話:“你感受到的痛苦,其實都是來自你的推理?!?/span>
現(xiàn)實中,很多人總是憂慮不堪,但凡有些風吹草動,都能腦補出一場災難。
人之所以活得累,就是想得太多,把簡單的事往復雜處想、往壞處想。
不切實際地假設最壞的情況,一味放大后果,只會不斷加重內心負擔,直至情緒崩潰。
在這世上,困惑本無源,不究自輕松。只要情緒不亂,辦法總比問題多。
遇事不妨輕松點,多往好處想,方能獲得精神上的松弛平和。
遇到煩事,戒掉“反芻思維”
不知你是否有過這樣的經歷:
夜深人靜的時候,一個人躺在床上,腦海里反復重放白天的糟糕畫面,將過去的痛苦嚼了無數(shù)個來回,長夜漫漫,輾轉難眠。
在心理學上,這種現(xiàn)象被稱為反芻思維。
有時候,人之所以活得煎熬,就是被過去困住了。
總是咀嚼傷痛,人就跳不出回憶的牢籠。
和過往糾纏不休,只會讓自己受盡委屈。
事情發(fā)生了,我們要做的是,事過翻篇、能忘則忘。
學會將那些糟糕的回憶斬斷,與那些不開心的事做告別。
凡事向前看,一直往前走,才能活得輕松、過得自在。